暖手宝厂家
免费服务热线

Free service

hotline

010-00000000
暖手宝厂家
热门搜索:
行业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讯

中国制造国际化之路该怎么走

发布时间:2021-02-22 15:26:06 阅读: 来源:暖手宝厂家

中国制造国际化之路该怎么走

整体推进,重点突破;“国际”化应明确目标中国制造2025提出,要提高制造业“国际化”发展水平,统筹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实行更加积极的开放战略,将引进来与走出去更好结合,拓展新的开放领域和空间,提升国际合作的水平和层次,推动重点产业国际化布局,引导企业提高国际竞争力。

日前,国务院发布了《中国制造2025》,部署全面推进实施制造强国战略。这是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也是中国制造“由大变强”的第一步。  《中国制造2025》以“市场主导,政府引导;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整体推进,重点突破;自主发展,开放合作”四项基本原则为基础,力争通过“三步走”实现把我国建设成为引领世界制造业发展的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

即,第一步:力争用十年时间,到2025年,迈入制造强国行列;第二步:到2035年,我国制造业整体达到世界制造强国阵营中等水平;第三步: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制造业大国地位更加巩固,综合实力进入世界制造强国前列。  从《中国制造2025》看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不仅是在推动企业、产业“走出去”,还是在实现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的转变。专家表示,在《中国制造2025》的纲领下,要提高制造业国际化发展水平、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应明确目标和原则,正确看待制造业中的“过剩产能”。  国际化应明确目标  《中国制造2025》提出,要提高制造业国际化发展水平,统筹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实行更加积极的开放战略,将引进来与“走出去”更好结合,拓展新的开放领域和空间,提升国际合作的水平和层次,推动重点产业国际化布局,引导企业提高国际竞争力。  而我国装备制造业的持续快速发展,产业规模、技术水平和国际竞争力大幅提升,在世界上具有重要地位,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初见成效。此前,国务院还印发了《关于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的指导意见》,旨在抓住有利时机,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实现我国经济提质增效升级。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研究员梅新育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依照我国当前国情,要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首要的是指导思想要清楚,明确两项原则,否则我们的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很可能沦为自废武功,甚至是扶植我们的竞争对手。  梅新育认为,当前,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的目标是,可持续地扩大和保持我国的海外市场,而不是把产能转移到海外。后者只是为了实现前者可以使用的手段之一,出口(包括货物贸易出口和海外工程承包等服务贸易出口)等也是可以使用的手段,却不应成为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的目标。  其次,海外直接投资风险大大高于出口贸易,因此,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出口手段优于海外直接投资手段,这是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需要注意的。  政府在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过程中,应该起到出口和海外投资保护,全局总体规划,区域、国别和产业指导,政策性财政金融扶持的作用。梅新育表示,现行的政策支持力度已经不错,接下来应一步步落实,不要过度刺激,滥用资源。  理性看待“过剩产能”  有许多观点认为,在当前,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即是将我国的过剩产能输出到有需求的国家,从而达到我国经济提质增效的目的。梅新育表示,在我国基础设施的产能输出方面,如水电、火电、核电,这一点并没有问题;但在制造业方面,“输出过剩产能”的说法并不正确。  梅新育说,过剩产能是当前一个热门话题,社会上对压缩过剩产能、重复建设方面提出了很多意见,“一带一路”也被说成是过剩产能“走出去”的重要途径,但是否“重复建设”,并不能纯粹从工艺设备角度测算最优经济规模,而要按生存法判断。  例如,不能以超过一定的年限是否有许多设备、工厂被淘汰来判断是否构成了重复建设和浪费,而是要看这个时期里,它的投资是否已经收回并且赢得一定的利润。如果这样的目的达到了,即使工厂淘汰破产,这种所谓的“重复建设”在经济上面也是合理的。  梅新育认为,我国的制造业是在一个开放的市场上为国内外市场生产,而不是仅仅为国内市场生产。因而,在判断产能是否过剩的时候,不能仅仅以国内市场容量判断是否过剩,尤其不能以萧条时期的国内市场判断是否过剩。  梅新育表示,要判断产能是否过剩,应在开放的全球市场上(包括海外在内的整个市场),看到市场的需求是否与我国的产能相匹配。若产能相对于一个全球化的市场已经过剩,那么,无论这部分产能是在中国还是在海外,它都处于过剩状态。  此外,我们还不应仅仅要看到经济萧条时期的产能过剩,还应考虑到在未来的经济繁荣时期,相关产能是能否满足届时经济发展的需求。  梅新育认为,随着经济实力的壮大,我国已被许多国家作为竞争赶超的目标。在这种情况下,将制造方面的“过剩产能”从国内市场移至海外,除了带来就业、税收和产业基础的损失之外,并没有其他效果。  或可优先扩大出口  如《中国制造2025》所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制造业发展面临新挑战。资源和环境约束不断强化,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成本不断上升,投资和出口增速明显放缓,主要依靠资源要素投入、规模扩张的粗放发展模式难以为继,调整结构、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刻不容缓。形成经济增长新动力,塑造国际竞争新优势,重点在制造业,难点在制造业,出路也在制造业。  然而,制造业发展需要的环境在很多国家并不具备。例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人力资源、土地制度等都是缺一不可的,若环境不完善,中国制造企业“走出去”后的经济效率很可能将大大下降,同时也未必能经受住开放环境中国内、东亚同行的竞争。  梅新育表示,在开放的经济环境下,要提高制造业国际化发展水平、化解我国制造业产能过剩,并不是只有压缩国内产能加对外直接投资输出产能一条路,而是可以选择推动贸易伙伴扩大开放,增加出口。  梅新育分析,由于初级产品行情下行,许多新兴市场经济体谈判地位削弱,我国或可借助其需要中国帮助的时机,要求其扩大开放市场。而对于企业而言,出口比海外直接投资风险小得多。  梅新育说,产能输出应当符合基础设施产能输出带动相关装备输出的原则。在制造业产能输出方面,应当满足以下条件之一时,对外直接投资才有价值:一是产品销售半径有限,无法通过国内生产出口而占领海外市场。一般而言,啤酒销售半径不宜超过500公里,水泥之类建材的销售半径也比较有限。二是能够利用东道国不可替代的资源优势、区位优势或劳动力、土地等要素优势。

T恤衫订制公司

北京西装订做

工作服定制价格

订做工装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