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手宝厂家
免费服务热线

Free service

hotline

010-00000000
暖手宝厂家
热门搜索:
行业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讯

中信证券海外并购旗舰浮出-【资讯】

发布时间:2021-07-14 19:21:05 阅读: 来源:暖手宝厂家

在躲过与贝尔斯登的“联姻陷阱”之后,中信证券(600030)(600030)最终还是扬帆出海了。其香港全资子公司——中信证券国际有限公司(简称“中信国际”)昨日宣布,已和美国投资银行Evercore Partner Inc.(EVR)成立一家合资公司,专注中国与海外市场之间的并购咨询服务。

对于市场传闻的中信证券欲谋求海外上市,中信证券内部人士昨天只简单表示“还没有这方面的消息”。他说,国际化路线是中信证券一直追求的,但海外上市并不能“如此草率”。

专攻中国企业跨国并购

新成立的公司名为CITIC Securities International Partners(CSIP),主要办公地点设在香港,将由前贝尔斯登副董事长兼亚洲董事长唐伟执掌。新公司还计划成立一支针对中国公司、规模为5亿美元的私募股权基金。目前已圈定的投资领域包括能源、食品、农业和医疗保健。

中信国际是中信证券迈向海外的一个重要平台,而EVR主业是企业并购咨询,虽然规模并不大,但在最近辉瑞对惠氏的收购案、通用破产设计案中均有其身影。但EVR在亚洲其他地方几乎没有合作伙伴。

中信国际首席执行长殷可昨天称,中信证券董事长王东明曾一再强调,提高公司的国际化程度是中信证券的重要发展战略;公司很高兴能够通过新的子公司更好地从事跨境并购交易。

一内资券商分析师指出,CSIP的成立对中信证券业绩影响短期有限,“积极意义是战略上的,可以视为中信证券出海的一种姿态,也可视为海外资金进驻国内PE市场的通道。”

掌舵者唐伟

将出任合资公司CEO的唐伟说,CSIP目前的主要客户是中国企业,公司战略定位是为他们提供投资银行服务,以助他们扩大规模和推进业务深度。

曾任贝尔斯登副董事长的唐伟,是中信证券与贝尔斯登10亿美元交叉投资交易的首席谈判人。这一2007年10月宣布的交易是中国公司投资华尔街银行的第一笔公开交易,但5个月后宣告失败,中信证券也由此得以躲过次贷危机的风暴。2008年3月,伴随着美国第五大投行贝尔斯登的轰塌,次贷危机全面爆发。

唐伟随即加入贝尔斯登的接盘者——摩根大通,并于2008年底离开了摩根大通。去年唐伟一度表示,考虑成立自己的私人资本运营基金。

将推5亿美元私募基金

中信国际拒绝详细透露合资公司的股权或资本结构,但称合资公司的私人资本运营业务部将推出一个专门投资中资资源、食品和农业公司的私募股权基金,发行规模约为5亿美元。由其股东承担其中一部分资金,其余部分将由外部投资者提供。

可查资料显示,中信证券旗下已拥有绵阳科技产业投资基金和中信产业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投资额分别为11亿元和1.2亿元,均来自中信证券自有资金。同时,2008年年初,中信证券曾斥资21.69亿元增资专注于直投业务的金石投资有限公司。

中信证券加快国际化和直接投资步伐的同时,国内券商都在谋求转型或者并购做大,增强在资本市场中的实力。此前,市场传出中国国家开发银行收购深发展和一家总部位于北方的证券公司。而16日媒体又爆出注册地在北京的民族证券和总部在深圳的金元证券将通过吸收合并的方式进行整合,合并完成后的目标将瞄准公开上市。

背景资料

外管局部分海外投资

可查资料显示,除投资美股外,外管局在全球股市也有“斩获”。

截至2008年8月底,外管局通过其在香港注册的华安公司持有了近50家英国上市公司各不到1%的股权。相关公司包括英国石油公司(1.6%)、英国保诚保险(1%)、巴克莱银行、苏格兰皇家银行(0.5%)、英国天然气公司、吉百利(0.97%)、英国电力公司(0.72%)、泰特利乐(0.75%)、联合利华、乐购、传播公司、英国法通保险公司、国际金融服务公司英国耆卫公司等。在英国伦敦交易所同时挂牌的澳大利亚铁矿公司力拓(0.52%)、必和必拓(0.5%)亦名列其中。

除了英国,华安公司还购入了澳大利亚三家最大银行的少量股权:澳新银行和澳联邦银行不到1%的股权,以及澳国民银行约0.33%的股权。

华安公司还购入了世界第四大石油天然气公司道达尔1.6%的股份。

记者观察

外储投资应适当透明

当民众的目光还集中在中投的近100亿美元海外投资亏损时,又有消息传出,国家外汇管理局持有的约1600亿美元股票投资已亏损过半。如果要用时下流行的批评方式来形容,这就是“又有800亿美元的老百姓血汗钱没了。”

但在此时,笔者想探讨的并不是亏损问题,金融危机下,不但是中国的外汇管理着,著名的新加坡淡马锡、香港外汇基金也在亏,问题是——我们不能亏得不明不白。

第一个问题是,我们到底是不是亏了,综观所有的报道,均是源自外电,或源自外资分析研究机构,国内至少是外管局一直守口如瓶,主权基金方面中投对于黑石、大摩的投资亏损也一直来自于机构的推测,唯一显示出中投提升其透明度的是,其曾就投资Primary Fund在其网站公布过一个情况说明。因而,外管局到底买还是没有买那些股票,有没有亏损,我们都不能确定。

第二个问题是,假设外电披露的数据是真实的,综观各国的外汇储备管理部门(除去通常所称的“主权财富基金”),一般都不会公布其外汇储备的具体构成,投资方向等,这个时候,外国媒体是怎么获取这些数据的?是不是我们的保密体系还不够完善,还是因为投资的是公众公司,而由其公布?

承接下来的问题就是,如果我们的投资决策部门确定要投资公众公司,而这必然会被外国媒体获悉投资内容,那么我们是否也有必要在国内公布一下?

诚然,外储构成在各国一般属于国家机密,但笔者所期待的是,在资讯如此发达的时代,不能让公众一直生活在“云雾”里:能否在不暴露国家机密,不影响商业利益的前提下,做出适度的披露呢?能否在不披露具体投资细节的背景下,告诉大家全年总体是亏了,还是赚了?

玻璃钢硫酸储罐

回收三星G3812手机的卡座现款采购诺基亚手机

酷比M9的卡托大量回收求购LGV10手机外壳

人体静电释放报警器

临沂哪里回收红丹